建構『三農三生』新價值鏈 -從「開放式創新」與「社會企業」看農業產業化發展策略
|
|
內容摘要
|
本書以「開放式創新」觀點,分析農業價值鏈整合發展之國際成功案例、以及代表高品質盆花象徵的荷蘭Decorum Plants品牌聯盟、世界第一大乳品出口商的紐西蘭Fonterra、以黃金奇異果成功行銷全球的紐西蘭Zespri、挪威鮭魚產業發展策略等國外案例,並探究其發展歷程、營運模式及關鍵成功因素;另在「六級產業化」的概念之下,分析日本與韓國之政策措施及案例,探究如何將農業經營納入二級、三級產業部分,提高初級產業的主體性、促進地方發展;最後以「社會企業」概念分析國內11家農企業案例之營運模式與組織內涵,提供我國農業發展企業化、產業化、國際化、以及建立品牌價值之策略參考。
|
序
|
長期以來,台灣對外貿易依存度甚高,在提升製造業出口競爭力的同時,對農業部門卻給予高度的保護。因為台灣以小農經濟為主,過度開放對台灣農業將造成重大的傷害。多年來在台灣經濟的快速發展過程中,農業相較於工業和服務業的平均成長來得緩慢,以至農業的初級產業附加價值在國內生產毛額(GDP) 中所占的比率持續降低至不到2%,農業就業人口也持續減少至54 多萬人。就實質GDP 而言,行政院主計處初步估計2012 年農業產值達1,923 億元,約與25 年前相當,足見台灣農業未見生機已有好一段時間。
多年來儘管農業主管當局竭盡所能,力圖振興農業,但都力有未逮,原因很多也很複雜。不過,如何有效推動農業企業化經營管理,突破各種法規限制,以提高我國農業的出口競爭力,則是關鍵所在。邁入21 世紀以來,台灣於2002 年加入WTO,已加入全球化競爭的行列。面對貿易競爭國家積極洽簽自由貿易協定,為提高競爭力,台灣更必須加速腳步,從推動「自由經濟示範區」著手,逐漸走向全面貿易自由化。
對台灣農產品市場而言,2010 年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(ECFA) 後,不僅是ECFA 後續談判,而且在推動與歐盟及其他國家洽簽自由貿易區,以及未來推動加入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(TPP) 等談判過程中,農產品市場的逐步開放與關稅調降,更是無法迴避的課題。因此,台灣農業必須提升國際競爭力,除了破除農業保護主義思維外,更須借鏡許多在價值鏈整合、品牌建立、小農整合等方面極為成功的國際案例,積極創新並研擬出適合我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策略,以利建構年輕化、有活力、高競爭力且所得穩定,實現「黃金十年國家願景」之樂活農業,咸信是本書最大的貢獻。
洪德生 台灣經濟研究院 院長
|
備註
|
相關資訊請洽服務人員(02)2586-5000 分機237。
|